新闻纵横 媒体厦大
在人工智能专业扩招的热潮之下,如何提升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是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近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连续刊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文章,引发笔者共鸣。顺应产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更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加强人工智能人才自主培养,无疑是推动人工智能及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举。我国自2017年起就积极布局人工智...
2025-10-22
在浩瀚太空中,有一颗名为“海丝一号”的卫星,它由厦门大学携手天仪研究院、中国电科38所等单位联合研制,体重仅185公斤,却拥有一双能“穿云透雾”的“慧眼”,是国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无论是深夜还是恶劣天气,它都能持续不断地对地面情况进行高清“拍照”,成为洞察万里海天、守护蓝色国土的“太空慧眼”。■“轻小”身躯:一体化设计打破“重量枷锁”在“海丝一号”之前,已发射的适用于海洋观测的...
2025-10-20
10月26日上午,厦门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班(以下简称“研习班”)第一期结业式暨第二期开班式在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孙理出席。孙理代表学校党委向研习班第一期顺利结业、第二期开班表示热烈祝贺,并以“高擎思想旗帜勇担青春使命”为题,为学员讲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党课。孙理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真理光芒、凝聚着实践伟力,...
2025-11-02
10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何报翔率民革中央调研组来校考察。当天,民革中央与厦门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及两岸关系研讨会举行,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出席,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陈星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出席并致辞。张荣表示,厦门大学与民革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情谊,新时代以来,双方在台湾研究、智库决策、课题调研、人才...
2025-11-02
10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经过激烈角逐,厦门大学代表团荣获3个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及5个优胜奖。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博士后赛事。本届大赛以“博创引领四十载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共吸引来自海内外的8006个博士后项目报名,1700余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参赛总人数达3.6万人,项目数量、参赛人数均创新高,参赛项目更加聚焦国家重...
2025-10-29
为弘扬劳动精神,致敬平凡中的坚守,凝聚服务育人榜样力量,10月24日晚,厦门大学在科艺中心音乐厅举办首届“我最喜爱的十位后勤人”颁奖典礼,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智勇出席活动并致辞。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后勤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各学院师生代表、后勤集团职工代表参加典礼。本次获得“我最喜爱的十位后勤人”称号的是:水电工张建勇、驾驶员林剑波、学生宿舍管理员刘文玲、驾驶员郭志强、餐厅厨师长颜小敏、学生公寓安防员...
2025-10-28
10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2025年第43期“瞭望访谈”专栏刊发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专访文章《以融通中外育文明使者》。文章从“开放办学与文化传播同频共振”“走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打造高等教育文明互鉴典范”三个维度出发,阐述厦门大学如何探寻新时代中国高校“融通中外”的办学治校之道。文章指出,近年来,厦门大学坚持开放办学,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新格局,依托全资设立、具有独立校园的马...
2025-10-27
10月21日至22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专家组对我校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认证(下称“质量认证”)开展现场审查。质量认证专家组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带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医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安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吴强担任组长。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医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韩家淮,校长助理、翔安校区管委会主任陈怀锋,医...
2025-10-27
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学院楼内,一台台基于先进电源、负载构成的小型微电网系统悄然运转。没有隆隆作响的机房,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电缆,整个实验室的供电系统正通过一套精密的“智慧大脑”实现无缝协同。这是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郑志锋教授团队与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先进储能技术集成设施创新平台,运行一年来,这座以智能管理系统为核心的“能源方舟”,以多项突破性技术重新定义分布式智能电力系统的安全与效率。储能技术集成设施创新平台。...
2025-09-26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1944年10月26日,《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在给父亲的家书中这样写道。不久前,这封珍藏了80余年的家书被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发黄的信纸,工整的字迹,这封信在徐光耀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名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走进大学校园,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这些汇聚“宝藏”的场馆既是时代的见证、...
2025-09-25
黄本立 厦门大学供图光谱分析这项被誉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慧眼”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地质、化工、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领域。百年前,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怀揣赤子之心,以前瞻视野和无畏勇气,从零起步,开拓进取,带领中国学者在一片荒芜中开辟出原子光谱分析的科研沃土。9月21日,在黄本立百年诞辰之际,回望其波澜壮阔的科研人生,让人由衷感佩。战火中颠沛流离地求学、未及毕业便北上投身建设、...
2025-09-22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柔性纤维电极,植入动物大脑后,其运动可以受人工控制,还可以在动物肌肉组织内长期发挥作用,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型传感工具。这是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7日23时在线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脑机接口系统中,连接电子设备和大脑的电极,是采集脑电信号的核心部件。当前,传统柔性电极在植入大脑后,一般是在固定位置采集有限信号,无法动态调节。...
2025-09-18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其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有着“国鱼”的美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福建省宁德市,2024年该市大黄鱼产量达21.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约8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宁德大黄鱼养殖产量何以能占到中国的八成?种业创新是一把“金钥匙”。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林榕生 摄壮大水产种业“芯片”走进位于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09-14
唐仲璋与夫人郭如玉。1955年,唐仲璋(右四)在野外调查时与同事、学生合影。《中国吸虫学》 唐崇惕、唐仲璋著《人兽线虫学》 唐仲璋、唐崇惕著【科学家的诗词情缘】 学人小传唐仲璋(1905—1993),福建福州人。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福建师范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副校长。19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48年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进修,1950年回国,任职于福建协和大学(后福建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单位合并,...
2025-09-08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刚结束宁夏支教之行的厦门大学学子兰佳祥说。当初正是受到这句话的感召,兰佳祥成为厦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近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荣获“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厦大团委书记张晴介绍,当时,作为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首批高校,厦大响应团中央、...
2025-08-24
前不久,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庄春兰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她将在肠道病毒领域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这是厦门大学博士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厦门大学以“导师赋能-平台筑基-机制护航”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博士后从学术新手成长为科研创新生力军。“平台建设标准化、资源供给精准化、技术支持专业化”,这是厦门大学科研平台给博士后们的直观感受。王钰本硕博都在厦门大学从事抗衰老相关研究,...
2025-08-19
新闻纵横
在人工智能专业扩招的热潮之下,如何提升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是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近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连续刊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文章,引发笔者共鸣。顺应产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更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加强人工智能人才自主培养,无疑是推动人工智能及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举。我国自2017年起就积极布局人工智...
2025-10-22
在浩瀚太空中,有一颗名为“海丝一号”的卫星,它由厦门大学携手天仪研究院、中国电科38所等单位联合研制,体重仅185公斤,却拥有一双能“穿云透雾”的“慧眼”,是国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无论是深夜还是恶劣天气,它都能持续不断地对地面情况进行高清“拍照”,成为洞察万里海天、守护蓝色国土的“太空慧眼”。■“轻小”身躯:一体化设计打破“重量枷锁”在“海丝一号”之前,已发射的适用于海洋观测的...
2025-10-20
10月26日上午,厦门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班(以下简称“研习班”)第一期结业式暨第二期开班式在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孙理出席。孙理代表学校党委向研习班第一期顺利结业、第二期开班表示热烈祝贺,并以“高擎思想旗帜勇担青春使命”为题,为学员讲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党课。孙理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真理光芒、凝聚着实践伟力,...
2025-11-02
10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何报翔率民革中央调研组来校考察。当天,民革中央与厦门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及两岸关系研讨会举行,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出席,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陈星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出席并致辞。张荣表示,厦门大学与民革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情谊,新时代以来,双方在台湾研究、智库决策、课题调研、人才...
2025-11-02
10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经过激烈角逐,厦门大学代表团荣获3个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及5个优胜奖。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博士后赛事。本届大赛以“博创引领四十载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共吸引来自海内外的8006个博士后项目报名,1700余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参赛总人数达3.6万人,项目数量、参赛人数均创新高,参赛项目更加聚焦国家重...
2025-10-29
为弘扬劳动精神,致敬平凡中的坚守,凝聚服务育人榜样力量,10月24日晚,厦门大学在科艺中心音乐厅举办首届“我最喜爱的十位后勤人”颁奖典礼,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智勇出席活动并致辞。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后勤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各学院师生代表、后勤集团职工代表参加典礼。本次获得“我最喜爱的十位后勤人”称号的是:水电工张建勇、驾驶员林剑波、学生宿舍管理员刘文玲、驾驶员郭志强、餐厅厨师长颜小敏、学生公寓安防员...
2025-10-28
10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2025年第43期“瞭望访谈”专栏刊发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专访文章《以融通中外育文明使者》。文章从“开放办学与文化传播同频共振”“走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打造高等教育文明互鉴典范”三个维度出发,阐述厦门大学如何探寻新时代中国高校“融通中外”的办学治校之道。文章指出,近年来,厦门大学坚持开放办学,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新格局,依托全资设立、具有独立校园的马...
2025-10-27
10月21日至22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专家组对我校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认证(下称“质量认证”)开展现场审查。质量认证专家组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带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医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安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吴强担任组长。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医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韩家淮,校长助理、翔安校区管委会主任陈怀锋,医...
2025-10-27
媒体厦大
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学院楼内,一台台基于先进电源、负载构成的小型微电网系统悄然运转。没有隆隆作响的机房,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电缆,整个实验室的供电系统正通过一套精密的“智慧大脑”实现无缝协同。这是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郑志锋教授团队与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先进储能技术集成设施创新平台,运行一年来,这座以智能管理系统为核心的“能源方舟”,以多项突破性技术重新定义分布式智能电力系统的安全与效率。储能技术集成设施创新平台。...
2025-09-26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1944年10月26日,《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在给父亲的家书中这样写道。不久前,这封珍藏了80余年的家书被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发黄的信纸,工整的字迹,这封信在徐光耀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名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走进大学校园,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这些汇聚“宝藏”的场馆既是时代的见证、...
2025-09-25
黄本立 厦门大学供图光谱分析这项被誉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慧眼”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地质、化工、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领域。百年前,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怀揣赤子之心,以前瞻视野和无畏勇气,从零起步,开拓进取,带领中国学者在一片荒芜中开辟出原子光谱分析的科研沃土。9月21日,在黄本立百年诞辰之际,回望其波澜壮阔的科研人生,让人由衷感佩。战火中颠沛流离地求学、未及毕业便北上投身建设、...
2025-09-22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柔性纤维电极,植入动物大脑后,其运动可以受人工控制,还可以在动物肌肉组织内长期发挥作用,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型传感工具。这是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7日23时在线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脑机接口系统中,连接电子设备和大脑的电极,是采集脑电信号的核心部件。当前,传统柔性电极在植入大脑后,一般是在固定位置采集有限信号,无法动态调节。...
2025-09-18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其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有着“国鱼”的美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福建省宁德市,2024年该市大黄鱼产量达21.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约8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宁德大黄鱼养殖产量何以能占到中国的八成?种业创新是一把“金钥匙”。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林榕生 摄壮大水产种业“芯片”走进位于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09-14
唐仲璋与夫人郭如玉。1955年,唐仲璋(右四)在野外调查时与同事、学生合影。《中国吸虫学》 唐崇惕、唐仲璋著《人兽线虫学》 唐仲璋、唐崇惕著【科学家的诗词情缘】 学人小传唐仲璋(1905—1993),福建福州人。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福建师范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副校长。19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48年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进修,1950年回国,任职于福建协和大学(后福建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单位合并,...
2025-09-08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刚结束宁夏支教之行的厦门大学学子兰佳祥说。当初正是受到这句话的感召,兰佳祥成为厦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近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荣获“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厦大团委书记张晴介绍,当时,作为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首批高校,厦大响应团中央、...
2025-08-24
前不久,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庄春兰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她将在肠道病毒领域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这是厦门大学博士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厦门大学以“导师赋能-平台筑基-机制护航”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博士后从学术新手成长为科研创新生力军。“平台建设标准化、资源供给精准化、技术支持专业化”,这是厦门大学科研平台给博士后们的直观感受。王钰本硕博都在厦门大学从事抗衰老相关研究,...
2025-08-19
文化日历 通知公告
03
11
文化日历
24
10
文化日历
17
10
文化日历
01
09
文化日历
2025-09-01 10:00:19
保欣丽英楼(嘉庚一)404教室
28
08
文化日历
2025-08-28 19:30:18
南光1号楼101报告厅
19
06
文化日历
文化日历
03
11
文化日历
24
10
文化日历
17
10
文化日历
01
09
文化日历
2025-09-01 10:00:19
保欣丽英楼(嘉庚一)404教室
28
08
文化日历
2025-08-28 19:30:18
南光1号楼101报告厅
19
06
文化日历
通知公告
每日一书
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
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季啸风/沈友益编馆藏地:本部-研究资料部-保存本库/研究资料库-1索书号:K258.06/546《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全210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其内容为影印厦大图书馆珍藏的“‘末次研究所’剪报资料”。“末次资料”涵盖1913至1940年间中、英、日三种文字的16万余篇报刊文章,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加以编辑,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各个主要...
影像厦大
南强红笺
学子风采
附属单位之窗
Top